close

今天收到小peko傳給我的這篇文章
我覺得非常有道理
想想我們給孩子太多選擇的空間
幼小的他們變得太有主見
常常在想
父母是什麼?
就是榜樣跟規範吧 我想
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
好教養,看父母就知道

一個畢業已經出來開業的學生,教師節來看我,他很不快樂,
因為每天門診太沒有挑 戰性,一半是過胖兒童,一半是過動兒童。

他說:「我跟父母說飲食要規律,不要給他們吃零食,但是父母都不能堅持,
孩子一吵,馬上就投降。

我告訴他們,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他長大後的選擇,小時後天天吃炸雞、
漢堡的 人,長大後,當然優先選擇炸雞和漢堡。天天吃,怎麼不胖?
小時後不曾加以管教的 孩子,長大後當然不聽從老師的話,隨心所欲,
愛怎麼樣就怎麼樣,在別人眼裡就變成過動。

「父母都以為順著孩子的意就是好父母,其實是害了孩子的壞父母。」
他愈說愈激動,也難怪他,這個迷思的確很嚴重。

艾力厄斯(Norbert Elias)是位社會學家,他觀察 1939年到1989年,
這50年間,社會最大的變化是權力移轉,權力從父母手中移轉到孩子。

50年前,父母跟孩子說話很少是問句(這樣好不好?)現在父母不再是告
訴孩子怎麼做,而是徵求同意(時間不早了,電視關掉去睡覺,好不好 ?)
既然是問句,孩子就認為可以不同意,所以他就會說:「不要,我還要看,
再讓我看五分鐘。」如果說:「電視關掉,去睡。」這是個命令句,
孩子就不會討價還價。他認為口氣可以溫和,但態度要堅決。

他同時認為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,朋友是平輩,互惠平等的,親子關係
不應該是互惠平等的朋友關係。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看電視,
他不能叫你不要看電視。艾力厄斯認為,今日很多的過動兒其實是從小
缺乏家教,養成習慣後,不服管教。

至於小時後的口味會影響長大後的選擇,我們在實驗室的動物身上看到。
如果把一個新奇的食物和一個熟悉的食物放在一起,老鼠會毫不猶豫的
去吃牠幼年時熟悉的食物,老鼠對從來沒有吃過的東西會非常小心,
先吃一小口, 24小時沒事後,再回去吃一小口。

父母如果在孩子小時後給他吃各種青菜,他長大後比較不會排斥青菜,
如果小時後都是吃炸雞、漢堡,那麼他三不五時會非常想念這種食物,
就跟我們留學時,會很想念家鄉的牛肉麵、大餅、蚵仔煎一樣,
這種童年的喜愛烙印在我們大腦中,因此,父母的確應該在孩子小的
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,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很快投降。

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,養成孩子良好行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得
嚴不嚴,反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,不參與孩子生活的父母最
會體罰,孩子將來的問題也最多。

這個報告說,父母是監護人,監督和保護孩子使他安全成長,教育他,
打開他的視野。父母要先做到監護人才去做朋友,一個功能良好的家
庭不是民主的家庭,而是父母子女各司其職的家庭,在重要的事情上,
孩子沒有投票權,因為他們尚未成年,需要指導。

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楷模,你每天回家吃飯,孩子自然飲食均衡;當你
以身作則,孩子自然服從你的管教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prilmama 的頭像
    aprilmama

    aprilmama

    april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